一、鳖放生好吗
1、大菩文化佛讯一诚老和尚他是禅门的大德,有机缘在50~60年代的时候,在云居山亲近虚云老和尚,当时民国的第一禅宗的泰斗,而且不负众望恢复祖庭建设道场,身体力行。他所开创的、他所中兴的云居山,已经成为禅宗得弟子们的精神故里、梦中家园。一诚老和尚的一些著作,前些年有出版过一个部头比较大、而且样式也比较别具一格,书的名字叫《禅。这本书是图文并茂,把禅堂里的一些规矩、禅堂里的一些礼仪、禅堂里的一些规范、包括禅堂里的一些钟板。他通过文字跟图像的这些方式做了非常清晰的、非常权威的整理。通过正式发行和出版,我相信对于禅宗学人来说,同时对于关心和研究禅宗的一些学者来说,甚至对禅学感兴趣的人来说,这本书都是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。
2、作为禅宗的大德,禅门的大德,他身体力行。云居山以及他所修建的宝峰禅寺,这些祖师道场都是在禅宗系统里是“农禅并重”,应该说禅宗的这种禅风,在一老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,他的话也不多,但是语默动静,举手投足,扬眉瞬目,都体现了一个禅者的一个风范,所以他日常在远观,在近距离的亲近,他总会给人留下,作为禅宗大德的几个标志性的印象。
3、朴老的往生之后,继任赵朴老,作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这样的一个角色,我想当时对于佛教界来说,对于社会各界来说,一诚老和尚的当选都是众望所归,都是实至名归。这样的一位长老,在赵朴初先生之后,主持中国佛教协会的全面工作,而且还开辟了很多新的一些气象。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“世界佛教论坛”的创办。作为世界佛教论坛的发起人,一诚老和尚应该说是呕心沥血,全程参与,而且为中国佛教界的这个全新形象的树立,包括对人们改变汉传佛教界乃至中国佛教界的一些社会观感,甚至扩大跟推动中国佛教和世界佛教的交流,都起到了非常深远的这些影响。
4、一诚老和尚他作为佛教领袖,在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期间,能够推动世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,而且在全体佛教徒的共同的这个支持下,能够使世界佛教论坛办的有声有色。
5、作为佛教界一个典型的,这样的一个宗师级的人物,作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,他也特别关心跟港澳台佛教的一些交往,大陆跟台湾都是法缘、血缘、文脉、都是一脉相承。同源就是同宗同源、同祖同源。灵隐寺做一个铜的一个桥,送到中台禅寺。作为代表团的团长,作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,一诚老和尚亲自率团。我特别有幸能作为随行和团员,全程参与了这个过程。钟是警醒,桥是沟通。所以,同源桥送去之后,台湾佛教界也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。我想这也是他作为佛教领袖,在推动港澳台,特别是大陆和台湾佛教界的交往起到的这些作用,到今天人们也一直在铭记,也会去,不断地去追思。
6、他在担任中国佛学院院长期间,而且又担任法源寺的方丈。从各个方面,从培养学僧,关注人才的培养,甚至在江西也有江西省佛学院,他亲自也担任江西省佛学院的院长,
7、很多人路上也在讨论,像一诚老和尚这样的一些大德,能够圆寂之后,去了什么地方,到了极乐世界或者到了什么样的一个往生的一个状态,能够有所描述。我想各地佛教徒,包括以不同的方式都在缅怀长老,就足以说明长老不仅仅是在我们每一位佛教徒的心中,也在世界佛教徒的内心深处,他都有莲花绽放。我们也祝愿、也祈愿一诚老和尚他能够不舍众生、乘愿再来!让他的遗愿。今天,整个云居山、包括他所开创的这个宝峰寺、包括他的这个学生、门人、弟子遍天下,在他的学生和弟子当中,像纯一法师、像纯闻法师等等,一大批都已经是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副会长,包括中国佛教协会的副秘书长,他们已经在各自的道场,各个的一些祖师驻锡过的地方薪火相传,所以我们也有各种理由去相信一老的遗愿,必将在他的这些学人和门人的身上,得到进一步发挥作用,能够绽放光彩。这是我们对一老的一个简短的追思和一点点的遥忆。
8、一入佛门心如水诚知复兴需躬行追思佛门领袖一诚老和尚
9、妙莲老和尚说故事-我们家都是坏人处世珍宝学认错‧怪罪他人多烦恼
我现在讲个笑话给诸位听,其实这是真事实,也是教你们在世间要如何度脱这个人生。
话说世间上有左右邻居两家,左边这一家日日吵闹、日日有是非,不但夫妇间、儿女间互相吵闹,有时儿女也会同爸爸妈妈吵闹。吵闹太多,大家都烦了!而他们隔壁的邻居,一家人是父母慈爱、儿女孝顺,是非常和乐的一家。
吵吵闹闹的左邻这一家,有一天特别到右邻来访问:「我们家里实在吵得太辛苦了,你们家里为什么这样和乐呢?不但没听你们吵闹,连大声讲话都没有,到底这有什么秘诀,请你教教我们,改变我们家里的烦恼。」
「其实也没什么啦!不过你一定要我讲我就讲,就是棗你家都是好人,我家都是坏人!」
「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」
「你们家父母儿女兄弟在一起,做错了事都是『你』做的,做对了事都是『我』做的。你家都认为自己是好人,事情做错了都是怪别人。而在我们家,事情做错了都是『我』做的,『你』没有错,错的是我,对不起!就这样子。」
一个人不怕你做错事情,人非圣贤嘛!谁没有过错?错了你要认错。最怕错了而不认错,还要讲别人错,这样子不但兄弟吵架,甚至母女、父子都会吵架。
和和气气的这家人都说:「我是坏人,事情做错了都是我做的!」你看这样是不是坏人?吵吵闹闹的那家,他们往往说:「我是好人,事情做错了都是他做的!」这哲学你们听明白了吗?
举个例子说,好像一杯茶喝了一半,哥哥随手就放到桌子边上。小弟弟来粗粗鲁鲁的一碰,就把杯子碰掉、打烂了,手也烫到了。
哥哥就骂他:「你怎么把我杯子打烂?」弟弟就说:「你为什么不把杯子放好?」两个就吵起来了。
如果哥哥看到弟弟把杯子打烂了,就说:「这水有没有烫到你?都怪我没有摆好。」弟弟也说:「都是我不小心,把杯子打烂了,对不起!」这样讲不是天下太平了吗?
凡事都有因果,更有一个现前的因果:你怪人家不好,人家也会怪你;你谴责自己做得不对,那什么过错人家都会容受你。大家为人处世把这观念守好了,那你走遍天下都太平。
你不要只知道念佛、念观世音菩萨,「心即佛,佛即心」嘛!把自己心中先平和下来;光是念他佛,你自心中的佛不安顿好了也不行。自己心里不平和,念佛就愈念愈烦恼。凡事要反求诸己,不要只是怪他人。这是真学问喔!
大家到山上就是要取宝,佛法的宝要取,世间的宝也不可不要。在人间,「认错」是处世最珍贵的宝物;做错事还不认错,那是最讨人厌的。记好了!老和尚今天把这宝物送给你们。
10、有人问我:“老和尚!我念佛念了十几年了,心怎么还是静不下来,散乱的很?”也常有人提:“每一念佛时就妄想纷飞,坐的腿疼,跪的腰酸,拜的头昏,感觉时间长的很,很是辛苦!”
二、娃娃鱼能放生水库吗
1、噫,凡夫初心用功真是可怜,其实万事起头难,若念佛功夫稍得相应就会感觉身心清凉、安详自在,愈用功愈快乐,否则自然苦的心烦。现在仅就个人所了解之处,与诸位谈谈有关念佛应有的正知见,并提供念佛的方法作为参考。
2、真正修行不要怕苦,怕苦就更苦。发心念佛只有快乐,哪有苦?一点也不苦。用功时感到苦,并非用功之苦;是以前之坏习气难除,业障在反抗,不原改良才觉得苦。种种难受、不对劲都是业障在做祟!这是自己业障重,应生大惭愧!不论感觉怎么苦都要忍耐,待坏习气改良后,自然不苦,还觉得快乐呢!
3、因此,凡夫知见千万要不得,要用佛知佛见来思维;凡是增进道业的助缘,怎能怕苦?怎能讳疾忌医?修行就是要和业障交战、和魔鬼抗战,切莫将敌人当朋友,切莫用妄想做智慧。所谓:“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;的罗汉已,乃可信汝意。”用功只有一个正见----接受训练,服从磨练,经的起考验。否则生死不了,无量诸苦难以断除。欲除业障苦,唯有咬紧牙根,忍受磨练,方有解脱、得大自在之期。
4、若以修行为苦,难道懈怠不修就快乐?难道追求世俗名利、在情欲尘劳中大滚就不苦?其实都是醉生梦死,那才真苦!贪爱污浊以为乐,清净修行反觉苦,这不是颠倒愚痴吗?不愿老实修持,不等于戒毒者不受教导,逃出戒毒所?跑出去又怎样呢?毒瘾不是染的更深?能先明白此理念佛是才不以为苦。
5、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,虽发心修行,仍不易降伏身心。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,此是用功之魔敌。散乱不除,昏沉亦解不了。人虽静坐,若妄想又浮动,散乱即来。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,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,不能散散漫漫,懈懈怠怠地空过命光。不过凡夫都有昏沉之障,只是轻重有别,切勿因此而起大烦恼。功夫愈是用不上,就愈要精进莫生退心;唯有精进才能道业相应。犹如茶可止渴、饭能止饥,可是半口茶、一口饭何能止饥?饭量大者,吃三碗不能饱,令其吃个六碗总有饱的时候吧!念佛的功夫也是要多念常念,才能消妄想入正定啊。
6、若功夫一直用不上,就应念念生大惭愧心;自觉业深障重,方致多生障碍。惭愧心一生,就能发出至诚心来念佛。古德云:“一分诚敬一分感应,十分诚敬十分感应。”只要至诚念佛,虽妄想仍多,可先不必理会,否则乱上加乱,此之谓:“欲免烦恼徒增妄,趋向真如亦是邪。”当知前人曾言:“一句弥陀法中王,杂乱纷飞也无妨;万里浮云遮天日,人间处处有余光。”只要能抱定至诚心,蓦直念去,保住身口不造恶,虽散心持名,亦能得生,此既是净土法门“带业往生”之广大殊胜处。
7、念佛念了十几年还是没功夫,究竟有否用至诚心在念?果真至诚念佛,怎不得感应?所谓:“诚则灵,不诚无物”。而且“诚于中,形于外”,内心有诚,外行自然恭敬;端身合掌、威仪严整、眼不张望,心也静下来、不胡思乱想,久之功夫就能用上路。心毫无至诚,当然一切都定不住了;站也辛苦、坐也难受,又是昏沉、又是散乱了!
8、有人想发至诚心来念佛,偏又发不起来;或乍发即失,念念又散乱了。那该如何呢?经云:“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”,不能安心念,还是欠福德因缘,那就要多在善事功德上修福。若是能力可及之事却不发一点心,那真是凡情贪念不舍。为何不舍?因为还不想舍,还想着要如何的追求。果真求到了,究竟有何宝贵之处?念念不舍,还防着他人来夺取;难道就象苍蝇般,舍不得离开那些臭烂之物?在人间的沙滩是永寻不到金刚宝的啊!
9、万法无常,此散乱心亦是无常,要多修善积福、多念佛,日久散乱自除。再者应观生命亦无常,别自以为能活一百岁,所以拼命追求五欲。阎王要是哪天请你去,这一去又如何了?功夫未成,生死不了,轮回之苦也无尽期!能如此作观,既可修福无障碍;修福无碍,善根成就快,心就易净了。
10、说到无常,古人有言:“今晚上了床,不知明早穿不穿?”佛陀更告诉我们:“人命无常呼吸间”,这一口气出去,能否再吸回来呢?“阎王要你三更死,谁能留你到五更?”不要老是打着“财色名食睡”的妄想了!没有无常观的人,怎能发至诚心来念佛?真是苦恼的众生!